克服百年大旱,一條水管救世界
2020年卻是台灣 56 年來首度面臨沒有颱風登陸,導致 2020 年 6 月至 12 月新竹至嘉義降雨量經氣象局統計為52 年來最低,這對台灣本就嚴峻的水資源問題無疑是雪上加霜,也為這場百年大旱危機揭開序幕,中央、地方各相關單位皆開始進行抗旱整備,並期待進入 2021 年的梅雨季時能有所緩解乾旱情形。然而,一切似乎不如預期順利,時序進入 2021 年 4、5 月梅雨季節,卻因氣候異象,導致梅雨延後,各地水庫蓄水量皆下降至 10~20%,部分地區水庫甚至僅存 10% 以下的蓄水量,致使各地陸續出現減壓供水、分區供水、農業休耕停灌等情形,許多水庫甚至見底,多年來沉沒於水庫底部之遺址也都再次呈現在世人眼前,如日月潭九蛙完整再現、鯉魚潭舊台 3 線行易橋重見天日等。
本次抗旱期間自 2020 年 7 月 13 日經濟部水利署召開第一次水情會議至 2021年 8 月 5 日全台水情恢復正常為止,共歷時長達 1 年,這段日子以來,本公司同仁上下齊心抗旱,儘可能降低用戶用水的不便,過程備極艱辛。
因各地區水情持續吃緊,水情燈號轉變,大用水戶節水目標逐步提高,甚至自 2021 年 4 月 6 日苗栗、台中及北彰化地區由減量供水橙燈調整為分區供水紅燈,期間 61 天,各地區抗旱期間為:南投、南彰化、雲林及高雄地區為 102 天、嘉義及台南地區 216 天、桃園 ( 含新北林口區 )、新竹、苗栗及台中 ( 含北彰化 ) 地區長達 295 天,統計台灣西半部北從桃園 ( 含新北林口區 ),南至高雄各地節水成效,總節水量約 1 億775 萬噸,平均節水近 10%,其中苗栗及台中 ( 含北彰化 ) 地區實施分區供水時,週節水率一度高達近 25% 以上。
2020年卻是台灣 56 年來首度面臨沒有颱風登陸,導致 2020 年 6 月至 12 月新竹至嘉義降雨量經氣象局統計為52 年來最低,這對台灣本就嚴峻的水資源問題無疑是雪上加霜,也為這場百年大旱危機揭開序幕,中央、地方各相關單位皆開始進行抗旱整備,並期待進入 2021 年的梅雨季時能有所緩解乾旱情形。然而,一切似乎不如預期順利,時序進入 2021 年 4、5 月梅雨季節,卻因氣候異象,導致梅雨延後,各地水庫蓄水量皆下降至 10~20%,部分地區水庫甚至僅存 10% 以下的蓄水量,致使各地陸續出現減壓供水、分區供水、農業休耕停灌等情形,許多水庫甚至見底,多年來沉沒於水庫底部之遺址也都再次呈現在世人眼前,如日月潭九蛙完整再現、鯉魚潭舊台 3 線行易橋重見天日等。
本次抗旱期間自 2020 年 7 月 13 日經濟部水利署召開第一次水情會議至 2021年 8 月 5 日全台水情恢復正常為止,共歷時長達 1 年,這段日子以來,本公司同仁上下齊心抗旱,儘可能降低用戶用水的不便,過程備極艱辛。
因各地區水情持續吃緊,水情燈號轉變,大用水戶節水目標逐步提高,甚至自 2021 年 4 月 6 日苗栗、台中及北彰化地區由減量供水橙燈調整為分區供水紅燈,期間 61 天,各地區抗旱期間為:南投、南彰化、雲林及高雄地區為 102 天、嘉義及台南地區 216 天、桃園 ( 含新北林口區 )、新竹、苗栗及台中 ( 含北彰化 ) 地區長達 295 天,統計台灣西半部北從桃園 ( 含新北林口區 ),南至高雄各地節水成效,總節水量約 1 億775 萬噸,平均節水近 10%,其中苗栗及台中 ( 含北彰化 ) 地區實施分區供水時,週節水率一度高達近 25% 以上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2021 年 6 月 1 日起新竹地區水情燈號調整為分區供水紅燈,這讓不僅僅是台灣的科技重鎮,也是世界的科技生產重鎮―新竹科學園區面臨重大的生產危機,將會影響許多科技產品關鍵零組件的生產,因此也引來國際媒體的關心。幸好在行政院蘇院長督促下,「桃園 - 新竹備援管線工程計畫」超前部署,再加上經濟部、台水公司與各相關單位拚命努力地趕工,終於讓這一條全長約 26 公里的「桃竹幹管」從原訂 2021 年 6 月底才完工,提前至 2 月 1 日就完工通水,使得桃園支援新竹用水由原每日 7.8 萬噸提升到 20 萬噸,將全球科技產業衝擊降至最低。
2021 年 8 月 5 日起,全台水情恢復正常。本次抗旱過程,除了台水人全力投入外,亦感謝各級長官之督導與協助,以及台中市諸多建案自願提供建築工地地下水、連夜趕工的協力廠商們、相關團體與志工的協助,更感謝受限水影響轄區民眾的支持與配合,全台才能順利渡過這次百年大旱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