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據宜蘭水道開發史 經理 林建財著
開廳報告,重視飲水
1895年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,割台灣、澎湖給日本。6月日軍乘八重山軍艦自基隆佔蘭陽。宜蘭支廳代理支廳長河野主一郎,陳報「宜蘭開廳狀況報告書」稱「宜蘭轄內井水既少又混濁,不適飲用,飲水困難」。
始政初期,以鑿井應急
明治30年(1897年)宜蘭廳長中田,於宜蘭廳南館市場內開鑿第一口深井供公共汲取,逐年增鑿。至1908年共鑿深井9處,寬口井20處,大正2年又於台銀宜蘭支店前及北館市場開二口井。
始政中期,開始水道
宜蘭廳小松廳長自明治42年(1909年)到任,至大正9年 (1920年)任期11年為宜蘭設廳最久任之廳長,任內對討伐生蕃進展隘線貢獻地方甚大,所提建設大宜蘭即含規設水道系統,不料大正9年遭廢廳而停頓。
始政中期,開始水道
宜蘭廳小松廳長任內所提建設大宜蘭即含規設水道系統,並於大正4年(1915年)由八田與一技師派遣水源與敷設費調查,不料大正9年遭廢廳而停頓。宜蘭廳廢廳後於大正11年(1922年)續勘查研究,並完成初步計畫,但均因工程費太大且財源無著而未能及時施設。大正12年(1923年)現任宜蘭街長重松也為設自來水而大費苦心,其所計畫有三案:
第一方案: 為引用距宜蘭街約5哩之大礁溪,設舊水池甚易,但管線通過宜蘭川需設跨橋或由河底通過其工程難度較高,工程經費約60萬圓。
第二方案: 以動力汲取宜蘭川水供給,配水池設於圓山宜蘭神社後面,工程費約35萬圓。
第三方案: 以動力汲取宜蘭川水供給,配水池設於圓山宜蘭神社後面,工程費約35萬圓。
社會菁英挺身請願,爭取水道施設
大正13年(1924年)宜蘭仕紳陳金波醫師加入台灣民眾黨並膺選首屆台北州議會議員,兼任醫師公會會長、水利委員,帶領地方請願總督府,對水源之不便,以民意代表立場為公益而奮鬥,反映蘭陽各郡面臨自來水工程迫切需求。大正14年(1925年)又為再次向總督府請願,地方強烈要求水道工程應建設,水源地選在大礁溪上流,蓄水池計畫設於員山庄枕頭山,其湧出量夏季亦達每日一萬噸,經費約70萬圓。
水源方案歷經5年定案,擇定內湖(今深溝)
昭和2年(1927年)由岩瀨州土木係長徒步赴三鬮湧泉地帶調查結局以員山庄內湖17番地為水源地,假名為內湖水源地。沿途預測自來水鐵管敷設道路,自內湖水源地至宜蘭街4公里。至此多年懸案之宜蘭水道終於當日確定水源,內湖水源無所障礙工事亦易,工程費約30萬圓已足矣。
確定配水池位置工期提前
昭和3年(1928年)宜蘭水道由州土木課派調查員往宜蘭,將農試場後之配水池變更在宜蘭神社山後。昭和4年(1929年)宜蘭街年懸案之水道敷設案漸有曙光,同年 12月確定興辦原則。原以三年度繼續事業計畫。總督府以確保居民健康為要務,將以二年期完成,工程費39萬圓,將於昭和5年全街預計供水人口增加至3萬5,000人亦足量供水。昭和5年(1930年)宜蘭街舖設自來水之問題終獲總督府許可,街當局及街民均表歡欣,配水池採用新修正第三案。
配水池有碍神社神威而變更設計
昭和5年(1930年)初,水道預算通過但配水池預定設在宜蘭神社山頂,引起將有碍神威之議,召開變更設計磋商會議,由水道設計者伊澤技師主持,三郡守、街庄長協議會員,地方仕紳等20餘人出席,對2000噸配水池應以不傷及神社神威研提二方案。第二案距離11公尺並造擋土但須增數萬圓工程費,經表決一致通過,數年來懸案之宜蘭水道圓滿結束。
據台36年後,水道施工
昭和6年(1931年)3月28日上午11時於宜蘭郡員山庄大三鬮(ㄐㄧㄡ)舉行「宜蘭水道」起工式,設計供水人口3萬5,000人,計畫供水量每日5,845立於公尺,伏流水經三鬮二以口徑600mm之RCP導集抽上員山高地(員山忠烈祠)後方3,650立方公尺配水池後,以自然流方式供水。宜蘭水道總工程費計32萬8,215圓,由國庫補助11萬2,215圓,州庫補助10萬8,000圓,宜蘭街負擔10萬8,000圓。
慶賀通水
工事於昭和7年(1932年)10月15日10時半舉行通水儀式,由總督府派內務局長代理,小野技師主持及三郡以下重要官民列席舉開,由岩佐技士報告工程概況,小島街長致謝詞。用戶接水方面,昭和7年(1932年)8月水道工程施工中,市役所派區街委員傳達優惠獎勵接水措施,自昭和7年竣工迄昭和9年止共有1,153戶接水,日本人專用戶594戶,共用戶18戶,台灣人專用戶446戶,共用戶95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