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:::

魚類介紹

魚類介紹

深溝水源生態園區位於尚德社區及蓁巷社區之間,水源分為兩部份,一為源於內城、流經尚德社區的溝渠,由於水源自蘭陽溪的伏流水及地面湧泉,故水質清澈,魚類資源豐富。另一部份水源則來自蓁巷,自蘭陽溪引入又經砂石場洗砂設備後,才流入蓁巷社區做為農田灌溉之用,故近年來水質混濁。調查的魚類計有九科二十三種,並可見蝦及蟹類,種類及數量十分豐富。 

溪哥(粗首鱲)公的溪哥身上有垂直彩斑,稱為「紅貓」,嘴邊有小小幾顆突出,我們管它叫「追星」。溪哥幼魚為雜食性,主要攝取附著石頭上藻類,成長後轉為肉食性,嗜食水生昆蟲、小魚及蝦,清晨及黃昏常成群躍出水面捕食活動落水之昆蟲。

溪哥(粗首鱲)(攝影賴擁憲) 溪哥(粗首鱲)(攝影賴擁憲)

台灣石(魚賓)喜歡棲息在水流湍急、較高溶氧的溪流及較清澈的深潭底層中,是臺灣的特有種,幼魚身上有七條明顯的黑色「橫紋」,越小越清楚,長大以後會漸漸模糊,魚卵有毒,不可以誤食,不然會引起腹瀉、頭暈、嘔吐等現象,應特別留意。特別的是,石(魚賓)原本只分布在臺灣西部,在宜蘭並無分佈,近年來因為宗教放生等因素,在東部數量有愈來愈多的趨勢,甚至成為另類的「入侵本土種」的問題。

台灣石(魚賓)(攝影賴擁憲) 台灣石(魚賓)(攝影賴擁憲)

苦花(台灣鏟頷魚、鯝魚)說起湧泉溝裡的苦花魚,主要是分佈在臺灣高溶氧且水溫在9~20℃的山地溪流,並以矽藻、蜉蝣的幼蟲或石蠶為食。那為什麼會出現在園區的湧泉溝呢?因為園區位於蘭陽平原的湧泉帶上,水溫終年保持在18℃的低溫,加上水質清澈,陽光穿透水層讓石頭產生矽藻,正是苦花所需的食物。

苦花(台灣鏟頷魚、鯝魚)(攝影賴擁憲) 苦花(台灣鏟頷魚、鯝魚)(攝影賴擁憲)
羅漢魚為平地河川、湖泊及溝渠中常見的小型魚類。成魚常在水域周邊附近的木桿、水草及石塊表面上配對產卵,而其雄魚有護卵的習性。雜食性,主要以水生植物、藻類、浮游動物及水生昆蟲等為食。主要分布於東亞大陸、日本及台灣等地。台灣廣泛分布於平地之河川、湖泊、溝渠及池沼等。
羅漢魚(攝影賴擁憲) 羅漢魚(攝影賴擁憲)

本種魚適應力強,在各種類型的水體皆能存活,而以水草雜生與泥質淺水域最多。生性敏感而警覺性高。為雜食性魚類,幼魚以浮游動物為主食,成魚則以植物碎片、藻類、腐殖質或底棲甲殼類為食。原產於中國大陸及日本,早期移民即引進至台灣。目前台灣西部溪流中、下游與湖泊、溝渠皆有分布。

鯽
 俗名鮘仔,適應性強,多棲息於水域中下層,而以富營養水域底泥砂質靜水域為主,較少棲息於流水域中。有集體群游習性。為雜食性魚類,以小型無脊椎動物與底棲動物為主。原分布於亞洲中國大陸,目前已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。台灣各河川中下游與池塘皆有分布。
鯉
圓吻鯝 喜歡棲息在河川或湖泊的中下層水域,常會成群游動,具群聚性。利用下頜刮食附著在石頭上的藻類,成長速度較為緩慢。分布於台灣和中國。台灣分布於台灣北部以及宜蘭地區河系的湖沼,但是現存數量並不多。
圓吻鯝 圓吻鯝
日本禿頭鯊,是台灣地區的溪流常見的鰕虎科魚類之一。所以,也是園區內湧泉溝常見魚類之一。牠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光禿禿的圓形頭,搭配鈍而凸的嘴形,模樣十分可愛。但是,牠們的個性卻十分害羞,易受驚嚇而鑽到洞裡。
日本禿頭鯊 日本禿頭鯊
點閱:1289
更新時間:2022-12-02 10:48
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