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:::

園區地圖導覽

生態導覽地圖 生態導覽地圖

三號井

三號井興建於民國21年,是園區最早的史蹟之一,水質經檢測完全不含大腸桿菌,代表它未受汙染,泡茶別具風味,水公司都免費供人使用,現在增設三號井取水台,即可無限暢飲,把宜蘭好水帶回家。

三號井 三號井

生態池

民國80年初,水公司前任經理王炳鑫先生在整建快濾設備時,總在傍晚時分聽到荒廢草叢響亮的蛙鳴聲,相當驚奇,為後來生態池的興設埋下伏筆。在民國96年內政部營建署補助下,營造了這座美崙美奐的生態池,初名「蛙鳴池」,園區並於池邊規劃種植「宜蘭原生」為主的水生植物,做為生態教學的場域。水生植物可分為沉水、漂浮、浮葉、挺水等四大家族,是濕地生態的生產者,除了提供動物棲息、取食以外,還有淨化水質的功能。


生態池 生態池

水車

過去農業社會時代,因耕地有限,除了開拓梯田與大自然爭地外,更巧妙運用水車,此一簡便實用的灌溉工具。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,水車早已不再適用於農作,取而代之的是,其所產生的動力還可以用來發電,極具環保概念。 水在地球所佔面積佔 75%,在此能源缺乏之際,世界各國均投入新能源的開發,利用水流的力量轉動水車發電,是一種取之大自然的潔淨能源,低成本、高效率、不汙染,因此保護地球水資源實為當前必要課題。
水車 水車

唧筒

初期是在各村落利用原來的水井改裝成若干公共汲水幫浦,之後一些較富有的人家或偏遠的獨立戶也紛紛在自家設立,是自來水普及之前台灣飲用水和各項用水的最主要設備。新裝設汲水幫浦時必先挖掘一口有地下水的水井,井壁砌牢之後,以水泥封井,留一個取水孔,以鐵管伸入井底,鐵管連接水泥地上面的一座汲水幫浦,幫浦以人力上下壓提,運用空氣壓力原理將井水吸引上來,讓取水更為便利,造福無數的家庭。
唧筒 唧筒

沈砂井

因為一號井的地下伏流含砂量較多,所以沿途建了2口比「一號井」還深的「沉砂井」,讓砂質沉澱下來,以保持水質的潔淨。在水量較少時會派工人進入清砂。日治時期(民國21年)建造的沉沙池,民國80年代場區擴建時,林建財經理強力主張不能破壞人孔井和沉砂井,所以才保留了現在的鐵絲網,歷經80年的風雨歲月,這口井仍然保持完好,可見日本人做工程很用心,值得我們學習與參考。
沈砂井 沈砂井

湧泉溝

由於深溝水源生態園區位在宜蘭縣員山鄉,其所在地下水屬於「受壓地下水層」,地下水找到出口便會自動噴出,在園區內還有一條由這類「水源頭」彙集成的湧泉溪,每個地下水出水點,都會將原本包含在地下水層內的「空氣」夾帶出地表,噴出時因水壓關係形成圓圓一粒一粒泡泡,看起來就像是水中的珍珠串一般。園區為了介紹「湧泉」這個概念,特地製作地下湧泉模型教具,方便參訪民眾了解受壓地下水是怎麼一回事。
湧泉溝 湧泉溝

湧泉池

為了讓民眾能夠近距離觸摸到湧泉,水公司負責設計的黃基晏建築師在湧泉溝旁設置親水池,地底湧出了如珍珠般晶瑩剔透的氣泡,大家口耳相傳將它命名為「珍珠湧泉池」。(註:一般湧泉氣體主要含氮、蘇澳冷泉則是含二氧化碳、礁溪溫泉含碳酸氫鈉。)珍珠湧泉池完工以後,發現旁邊5公尺的地面上不斷湧出泉水,也順道挖掘開來,沒想到湧泉的力道很大,將池底的沙子翻騰起來,因此將它命名為「湧沙池」。
湧泉池 湧泉池

蓮葉廁所

設計理念是將整個「深溝水源生態園區」視為一個生態池,散見於生態池睡蓮,則是環保公廁設計的取材對象,低污染公共廁所洽似漂浮在生態園區的蓮葉,透過生態浮島的概念、地景建築的核心發想,同時利用園區絕無僅有的優勢,將自然生態、多重水源取得與淨化及知性教育等意涵結合,轉化成實質建築,經由自然通風除臭,更能確保廁所乾燥潔淨,讓到訪者體驗舒適自在的自來水之旅。
蓮葉廁所 蓮葉廁所
園區交通方式 園區交通方式
點閱:1846
更新時間:2022-11-23 16:40
回上一頁